Wednesday, October 16, 2024

如夢如仙的上高地

上高地,哪裏?沒聼説過;日本的阿爾匹斯山? 那一定錯不了,列入行程!這是我幾個月前初次聼到上高地的反應,三個禮拜的時間都在城市怕會兩不相宜,融入一些自然景觀正好調劑一下。


”上高地位於日本長野縣,隸屬於中部山岳國立公園。是一個以壯麗山景和清澈溪流而聞名的高原度假勝地。這裡坐落於日本北阿爾卑斯山脈的懷抱中,被譽為「日本的阿爾卑斯」,是大自然愛好者的天堂。無論是春季的繁花盛開、夏季的清涼避暑,還是秋季的楓葉美景,上高地每個季節都有其獨特的魅力。“
-https://www.likejapan.com/travel/


單看這描述就令人憧憬,可惜我去的時間不是賞花季也沒有楓葉潮,好處是沒費勁訂到了中部山岳国立公园裏面的兩晚住宿。那天到巴士縂站下車后沒走幾分鐘就到了著名的河童橋,橋下碧綠的梓川水來自山上的融雪,清澈見底,橋上遠眺青山如畫,令剛從炙熱平地上來的我頓覺眼前一亮,神氣清爽了不少。






當天往返的游客通常會光顧幾大景點:大正池,河童橋和明神池,只需伴著梓川在河畔或樹林中行走,沒有什麽難度。其實
除了這些容易到達的大路景點之外,上高地作爲通往日本阿尔卑斯山脉的大门還有很好的一日徒步路綫, 甚至好几条著名的多日路线,包括槍岳(Yarigatake),穗高岳(Hotakadake)等。第一次到日本地人生地不熟,走之前也沒有時間詳細研究,不企望走長綫,但我的習慣是無論到哪個國家公園都爭取走兩條有點難度的步道加深瞭解,這次也不例外。


第一天選了稍短一點的步道,DakesawaTrail, 目標是岳沢(澤)小屋。這裏的游客幾乎每人都挂著熊鈴,路邊也貼著告示提醒游人有熊出沒,我趕緊去買了熊鈴挂上,一路隨著我的步伐著晃蕩,調整了好幾次,既不想讓它太響又怕不夠響。路上經過岳沢湿原,這段木棧道上挂有大的熊鈴/鈡,路過的人像訪客按門鈴一樣敲鈡請熊退避,這附近還經常有日本彌猴出沒。步道狀況很好,先是在樹林中穿行,後面持續爬升,陡的地方整整齊齊地修了木頭臺階。這要是意大利人估計就省了,土路石堆一樣走,可日本人認真到家了,所用木頭一一標著號碼,我檢查了一下沒找到任何差錯。




和熱鬧的河岸相比,山路上人不是很多,偶爾有幾個人從上面下來,包括瘦小卻精神的老太太,看來日本的登山運動很普及。循著號碼標記一路上升,走了兩個半小時后到達穗高连峰中腹的岳澤小屋(後來發現我也曾經是人在畫中游了,這座紅色小屋掩映山腹之中,於河童橋上目光可及之處)。小屋是我今天的終點,卻僅是去穗高連峰的長綫步道的中間站。大牌子警戒此處向上有落石滑坡等危險,再往上須是有經驗的攀登者,且要備頭盔,手套和安全護鎖裝置才可繼續,不禁令人好奇上面的情況,人生地不熟,今天就到此半山腰看看風景。坐在岳澤小屋的陽臺吃了個午飯,俯視山谷中的上高地,連綿的山頭在左右和身後展開,只是半山腰起了云雲看不到山的全貌。




回到岳澤濕地看見找食的猴子像熊貓一樣吃樹葉,形態可掬,一點也不怕人。




下來之後看看還有時間,於是沿著梓川前往神明池,神明池有兩個池塘,到第二池看到水面飄來一層薄霧,頗有些仙氣,很想多留一陣看霧怎樣演繹變換,可礙於林中天暗的早,怕撞上熊的飯點只好匆匆折返,但這几瞥已令我略識池塘霧氣的夢幻氣氛。



「明神一之池」停靠著神社舉辦御船神事所用的紅色小船。









傍晚時的岳澤濕原


住宿的地方就在距離河童橋不遠處的右岸,浴袍浴巾和洗漱用品一應俱全,晚餐豐富可口,是山客歇息的好地方。晚上下了很大的雨,幸好我此刻不在路上。



第二天選擇攀登Yakedake,飛驒山脈中唯一一座活火山,主峰高海拔2,455米,日語叫燒岳,貼切傳神極了。之所以選這條是因爲難度長度適合,又可在山脊和峰頂環視群山。事后才知道燒岳還是日本百名山之一,1991年之後才解禁允許攀爬,上一次噴發是在不那麽遙遠的2017!早上去客中心確認路綫和天氣狀況,值班的女士顯然不鼓勵我走這條,好在并不是因爲火山噴發的可能性升級,可能是怕我應付不了幾近垂直的梯子,另外下午容易有雨,最終她勸阻無效叫我填了登山申請交上。


登山口的大字告示再次提醒登山客活火山的危險,我心裏暗暗希望這打盹的火龍不要選擇今天醒來。正式走上步道已近九點,路上除了幾隻猴子好久都沒見人,和昨天整齊的步道不同,今天一路很多樹根,加上昨晚下雨,路也泥濘。果然不久就見到梯子,共有四五處,開始的還比較短,後面的又高又直,恐高者的確不宜。另外還有一個大而又滑的大石板,需要抓住垂到半截的鐵鏈把自己拉上去,我暗自希望萬一下雨也在我下山過了這段之後。



爬過最後一個梯子之後是段陡坡之上轉來轉去的之字路,視野變得開闊,往回望是上高地所在的山谷,向前看是今天的目的地-冒烟的燒岳北峰(開始我還以為看見的是蒸發的晨霧)。走完這段上了埡口之後到了焼岳小屋,也是今天山路唯一可以上厠所的地方(費用100日圓)。



回望之字形的來路和山谷処的上高地




網上評論説過了山屋才是挑戰的開始,需要在很陡的石堆中攀爬一個多小時才能到山頂。實際果然如此,凌亂的石頭路伴有陡滑的碎石,我小心前行,不時停下喘息。山坡上好幾處可見熱氣上騰,飄來陣陣的硫磺味道,有些石頭也是黃色的,這景象真很少見到。爬到還剩幾十米的時候連石頭都是熱的,可以肯定的是那絕非太陽曬的!




山坡上的氣口冒著熱氣飄來濃鬱的硫磺氣味。


終於到了山頂,除了低窪的火山坑還有一個火山湖像綠色的眼睛,不遠處的噴氣口冒著白烟,四圍望去是層曡的群山。沒等我細細觀看,一陣雲霧迅速升起來遮蓋了遠山,畢竟是在活火山的頭頂上,也怕下雨不敢久留,拍照休息完畢轉身下山。下山雖然漫長但還順利,直到過了梯子之後我才鬆了口氣,7個半小時后安全返回。晚上又是滂沱大雨。






第三天離開之前還有個重頭戲就是去看夢幻霧境中的大正池。大正池形成源於1915年的燒岳火山爆發,當時熔岩阻斷了梓川,形成了一座堰塞湖,也就是現在的大正池。


來之前松本客棧的老闆建議我坐早上6:30的巴士去上高地的大正池,説是早去了不僅可以避開人潮,更主要的是那裏池塘上的霧很特別,早去才有可能趕上。當時我聽了還有點不以爲然,有霧不是什麽也看不見了嗎?不過我還是聽話一早去了,路上經過大正池的時候真瞥見白霧裊裊,可惜那時帶著行李不能提前下車。兩天前明神池的一絲薄霧讓我忽然領悟松本客棧老闆所言何物,於是才特地早起尋霧。







爲了追霧沒吃早飯就出去了,還沒到就已經天光大亮,有點後悔出來的晚了,不管怎樣還是去打個卡。神奇的是我剛到沒多久就看到白霧飄來,越聚越多,漸漸盈滿了水面。不僅是池塘上方,周圍的山上也被雲霧籠罩,白霧忽來忽去,對面的燒岳和遠處的穗高岳也忽隱忽現,我望著眼前的景象,感嘆人間居然有如此奇妙仙意飄渺的景觀,流連忘返許久不捨離去。


昨天攀登的燒岳倒映在水中


田代池


漸漸地太陽越來越高,到了離開的時候了。回到河童橋附近發現人來人往,記起來是周六。此刻我即使想多停留也沒有前兩天的清净了,再過几個禮拜,來賞楓的人定會更多,如夢如仙的上高地又將會是何等絢麗迷人呢?



從大正池看到的穗高岳連峰。



Ref: 日本阿尔卑斯上高地官方网站 | 中部山岳国立公园 度假胜地 (kamikochi.o

Thursday, October 10, 2024

9月9日登富士山记



去日本是个有点临时的决定,一开始富士山不在我的单子上,稍作研究之后发现登山季9月10号才结束,努力了一下订到了9月9日途中休息的山屋,于是就顺便加上了这个项目,矮枝上的果子能摘就摘,何乐不为呢?

登山路线选择

(黃色的是吉田綫,Yoshida Trail,最上面和須走口綫同走一部分。

富士山有四条登山线路,按高度分为 10 "合目"(站),每条路线都是从各自的五合目开始。吉田路线(Yoshida trail)是最热门,最简单的富士山登山路线,拥有最多的山屋与设施。上山预计要 6 个小时,下山要花 4 个小时,且与上山路线不同。想要欣赏山顶的壮丽日出,通常会选择走这条路线。因此,人们通常分两段攀登,中途在七合目或八合目的山屋住宿一晚。

-https://www.japan-travel.cn/fuji-guide/mt-fuji-climbing-guide/


看了一下吉田线的数据,来回8.6 miles, 爬升1476米(4842ft),富士山顶海拔3877米,按理说一天上下也可以完成,但许多资料都大字标明不鼓励“弹丸式攀登” ( “bullet climbing” ,即同一天上下来回),所以我老老实实选择了稳妥的攀登方式,分两天登山,中间停留八合目一晚。


出发前的风波


还没飞日本就听到飓风的坏消息,官方网页上也有因天气原因山屋暂闭退钱给旅客的通告,再往下看到八月份還发布過有关南海海槽地震情报:“发生新的大地震机率比平常高,但这不表示一定会发生大地震” ,等于没说。不过爲了要向家人负责,安全第一,山是爬不完的,究竟能不能爬到时候看情况决定,这样一想也就沒有太多糾結。


旅途开始


话说一晃到了九月八日,早早到了东京火车站外的长途汽车站。我出门不敢靠运气,是事先踩过点的。东京火车站地处繁华的市中心,规模宏大。地上地下四通八达,商店餐馆比比皆是,明明从地铁站进入火车站,转了几层却从某个mall里出来了。长途汽车不需要转车也相对便宜,两个來小时就到了。日本的长途汽车比其他國家的长途车要干净舒服,不觉得比坐火车辛苦多少。


河口湖位于富士山北侧,为富士五湖之一,是普通观光客及登山客的基地。到的时候还在下雨,所以什么坐缆车,湖中划船,去观景点看山都不考虑了,直接去住处,吃过午饭办理入住手续,順便打听了一下这几天一切正常,可以按计划登山。


下午雨停之后租了脚踏车骑车去湖边寻觅富士山倩影。 天气仍旧阴沉,富士山被云雾掩映,只有短时间依稀可見,巍峨庄严且优美飘渺。想着明天就要爬到那么高的地方心裏不免有點忐忑。傍晚绕湖一圈20公里,回来天已黑了。


第二天早上探头一看富士山的轮廓清晰可见,再度骑车到湖边,这次山形比较清楚,对称的轮廓令人感覺幾乎不真实,仿佛小孩子画筆下的山,夏季山顶没有积雪,所以不像明信片中常见的那样顶着白纱。




登山

本打算坐9:40am的公车去登山起点苏巴鲁第五站,可才七八点钟已经很晒了,担心晚了爬山會太热,於是提前坐上8:40的公車。巴士满员,多是兴致勃勃的年轻人,估计八成都是要去登山的。山下阳光咄咄,到了之后却是满山大雾,观景点什么也看不见。旅行团的人不少,第五站的牌子前很多人排隊照相,虽然沒必要这么早上山,但無事可做,於是交了路钱, 10点半左右开始登山。


开始是盘旋上升的红色土路,并不难走,迎面过来的都是看完日出后下山的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大家看起来都那么惨兮兮的狼狈不堪,这点距离和爬升還不至于吧?直到第二天下山我才明白了为什么他们看着这么惨。


富士山远看风韵无穷,夏季攀登起來色彩和风景却有些单一,所见都是红色黑色的火山土/石,星星地长了些绿色的植物,乍看还以为是黄花。大概是离得近,港台同胞爬富士山的不少,路上听到不少中文和粤语。




过了六合目之后路开始难走了,土石路变成了坚硬的火山石,沿著鐵鏈向上攀登。两只登山杖有些碍事了,收起一只腾出手来攀爬。時有路牌清楚地標着富士山顶的方向和到达时间。六合目之后山屋漸多,很多人买了長木杖在每个山屋逐个烙印,这纪念品固然是有趣,可怎么带那么长的棍子回家?带回去又有什么用?


今天没有多少路要走,不到三个半小时就到了晚上要住宿的蓬莱馆。进屋照例要脱鞋,一人给一个布袋装鞋子。山屋设置类似胶囊旅馆,一人一张床,与邻居有木板隔着,床上有睡袋毛毯和枕头。火山上没有水源,也就不用忙着洗漱,上厕所要交钱,倒還干净。山屋背陰,爬山出了些汗,停下来感觉有点發冷,趕緊换了干衣服,躺下休息一陣后起来等侯晚餐。


飯后太陽還未落山,踱到室外,这时候雾散了,大片的云绕在半山,西沉的日头将富士山的身影投射在云层中,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那尖尖的顶卻勿容置疑。



观日出


吉田线朝东,线上幾乎任一个点都能看见日出,但大多数人還是会选择半夜登顶看日出, 迎接所謂的“御來光”。虽然日出可遇不可求,预告有可能下雨,但既然来了还是想去碰碰运气。原计划是两点前出发,晚饭时跟人交谈意識到夜里登山不比白天,人多也可能会拥挤堵塞,所以将原计划出发时间提前一个小时。午夜起床收拾妥當來到客厅,漸漸地衆人聚到厅里,靜靜地整理背包,拉伸,吃早餐,或者跟店家买热水和最后的补给。


1点零九分我穿上鞋打开头灯上路,没有担心的那么冷,路也比昨天後半段要好走,大多時候是之字形的上坡路。每每抬頭見登山客的頭燈如銀蛇在山坡閃爍,有時人多需要放慢速度,走累了喘了的人原地或站或坐地休息。一路不時有山屋可以停留或者购买零食,当然山上什么都更贵,却也没太离谱。路标很清楚地預告著到达需要的时间,我不久就意识到按目前速度上去会太早到达,担心山顶无遮拦会太冷,所以後面每到一個山屋都在门前的凳子坐下来休息拖延时间,这样三个小时之后到达观日出的平台,离日出还有一个多小时。


据说每天登富士山的過千人,多时可达四千多。眼前人头攒动,数百人是肯定的,还有人在其他地方等候。后来下山看到告示板上说当天有一千多人上去。 山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冷,坐下來打开保温锡铂毯盖腿上,与衆人一起等候。昨天的大雾散的没了影踪,山上云海起伏,盖住了山体和下面的小镇,上面是晴空万里,不再担心看不到日出,只是云层这么厚太阳露出来的时候会不会太高?



渐渐的眼前天空发亮发白,人形也越发可见,将手机相机对准預計太阳出来的方向。不知道是山上的日出特别还是雨过天晴的缘故,日出的一刹那美丽又耀眼, 灿烂如日食的钻石环,短短一兩分钟就无法再直视。






(感謝路上結識的年輕台灣朋友語笙分享此視頻,這是她手機架在腿上一動不動半個多小時的辛勤成果。)

阳光的温暖很快就传递到身上,環顧四周颜色有點特別,三千多米的地方没有任何植物,只有红色灰色黑色的火山岩和火山坑,如同火星上的景象。人们漸漸从专注的等待中復苏过来,朝不同方向散去。刚才等待日出的地方距离最高峰还差了几百尺的高度,最高点在火山坑的另一面,需要走一段时间才到。上面有个石碑,写着“日本最高峰富士山剑峰”,虽然海拔3776米不算太高,慕名而來的人們仍是排隊在标志前留影。


正前方是富士山頂峰




下山体验


照相打卡之后围绕火山坑一圈。山上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天,沒多久云聚雾起,時候不早也怕下雨,9点开始下山。本以为回程可以大步流星,实际却远沒有想象中的瀟灑。下山不走來時的硬石頭路,而是走推土机推出来转来转去的之字路,碎石混在紅土裏,动不动就打滑,甚至摔个屁股蹲,我很怀疑是否有人能夠不滑跌下到底。下陡坡费膝盖累小腿,不止一兩個人倒着走,偶爾也有人不用登山杖還能大步向前,我一路小心翼翼,深切体会到下山更比上山难,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昨天下山的人看著那么狼狈。


一路又是大雾笼罩,还滴了會小雨,下山的路感覺艰苦漫长,走了三个多小时才回到第五站的登山口。回想昨天上來時的景象,不变的是这里仍然人来人往,有旅行团的大队人马,也有准备上山和刚下来的游客,但这熱鬧景象很快就会结束,今天是登山最後一天,明天山屋及步道都将关闭。


坐车回到河口湖,又是阴雨,打消了去Chureito Pagoda看富士山的念头,直奔住处补觉。晚上翻看住客的留言,似乎不管风雨陰晴,富士山都在游客心里难以忘怀,尤其是对登山客和有幸目睹富士山倩影的人来说,它已经不仅仅是明信片上的那座山,而是曾经近距离接触过,留在心里的一座山了。


告别


不知不觉在这里已呆了三天,到离开的时候了。9月11号的早晨,我拖着行李到了车站,回头望富士山清晰可见,它美丽的身形几乎令我忘了这是一座活火山,在我的有生之年它是否会一直像今天这样高大威严端莊,还是會再度喷发而容颜改变?其实用不着我杞人忧山,不管怎样,它的岁月以万来记;渺小的我,僅僅是在某年的九月九日就近过它。




Ref : Mt. Fuji Climbing - Official Web (fujisan-climb.jp)

Book Review: The Vast Unknown: America’s First Ascent of Everest by Broughton Coburn

The Vast Unknown:  America’s First Ascent of Everest by Broughton Coburn In 1953, Sir Edmund Hillary and Sherpa Tenzing Norgay successfully ...